论道“城市双修”,在思考中探求前行的方向——12月14日江苏省“城市双修”论坛精彩观点播报
12月14日下午,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第十届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大会“城市双修”论坛在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同时作为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协会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2017年年会。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协会张泉理事长到会并致辞,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长孙晓文出席会议,来自全省的专委会委员和规划编制、管理单位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邀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孙安军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教授、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袁锦富总规划师、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锴所长、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章瑛处长等知名专家学者就“城市双修”热点议题展开交流,会议由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专委会秘书长袁锦富主持。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孙晓文院长出席会议
袁锦富总规划师主持会议
专委会委员和规划编制、管理单位代表200余人参会
江苏省城市规划学会、协会张泉理事长在致辞中表示,“城市双修”工作是在弥补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欠账,江苏已经开展了大量相关工作,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达到总结交流经验教训,认清未来发展方向的目的。他指出,在“城市双修”工作中,规划要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规划编制专业委员会责任重大。
张泉理事长到会致辞
本次论坛邀请的六位专家分别从“城市双修”的国内实践进展、社会组织与治理、价值导向、开发区转型、开放街区设计、南京河西新区实践等多维角度分享了各自的思考。
孙安军理事长作了题为“开展城市双修、提升发展质量——城市双修实践的思考”的报告。他从城市双修的概念说起,分析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转型的趋势及要求,认为城市双修将成为解决新时期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的一个重要抓手。他通过国内北京、武汉、三亚等城市的大量城市双修实践的案例,深入阐述了城市双修的内涵。从目前实践来看,我国城市双修工作仍然存在“重视物质空间硬环境的修补,忽视软环境”、“习惯于政府大包大揽,忽视社会主体作用”等突出问题,因此我国城市双修工作亟需思考两个命题,即如何处理好硬环境修补与软环境修补的关系以及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参与的关系。城市双修工作需要“想得更多,做的更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孙安军理事长
洪亮平教授作了题为“人居治理视角下的城市社会空间修补”的报告。他从城市人居治理的视角,提出了“社会空间修补”的命题,并在梳理我国城市人居治理历史演变的基础上,阐述了新时代城市人居治理的价值导向,指出社区是城市人居治理的主要对象,而弱势群体居住的老旧小区是治理的重点,城市人居治理的内容应当包括人居形式、治理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他结合武汉“红色物业”社区更新的实践案例,介绍了社区空间修补的思路和做法,包括建立“1+1”的红色物业智慧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善社区管理机制,关注“微”、“小”,强调实用、低成本和长效,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华中科技大学洪亮平教授
王世福教授作了题为“城市修补中的都市主义思考”的报告。他认为城市双修本质上就是对城市化进程与结果的主动干预,以解决城市生活空间与生态环境品质与经济增长不匹配的短板问题。在城市修补的过程中,需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城市的区位价值释放后没有被还原到建成环境,导致环境走向衰败;二是避免拆除重建式修补造成绅士化和社会分异。他提出在对城市建成环境的修补过程中,除了政府主动而为外,还要关注和包容街道、社区的非正规“修补”。王教授结合广州荔湾区恩宁路近10年的旧城更新实践,指出在旧城地区城市修补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是控规编制技术与城市修补(更新)需求之间的不适应性问题;二是高密度、产权复杂地区城市修补的市场动力不足问题;三是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修补项目,如何发挥公共属性,保持足够的开放性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城市修补过程中,不要减损原有权利主体的权益,要注重社会公平,倡导社会认同,并不断实现城市、社区共同体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王世福教授
袁锦富总规划师作了题为“苏南典型开发区的转型更新”的报告。开发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空间载体,其转型更新也是城市双修的内容。他总结了江苏开发区发展的总体特征,并选取了苏州工业园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和江阴高新区三种较为典型的案例,剖析了不同类型开发区的转型更新路径的差异。规划引领型的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可归纳为着眼于外资主导、定位于高端企业的“规划先行”模式;外资驱动型的昆山经济开发区发展主要采用的是立足于外向型经济、着力于内外共进的发展模式;内生提质型的江阴高新区则选择了根植于本地土壤、脱胎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他最后指出:开发区转型过程中要关注政府与企业的角色转换、多种更新动力的研判、转型方向以及开发区规划的系统思维。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袁锦富总规划师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锴所长报告题目为“活力街道引领开放式街区”,对《上海街道设计导则》进行了全面、详尽的介绍。报告首先回顾了上海街道发展历程,在借鉴国外街区发展、结合上海地方特征的基础上,围绕中央政策鼓励开放式街区建设要求,提出开放式街区引导城市建设转型的总体思路。《导则》以四个理念转变为指导,包括由重视机动车出行向全面关注人的交流与生活方式转变、由道路红线管控向街道红线管控转变、由工程性设计向整体空间环境设计转变、由关注道路交通向关注城市街区发展转变四个方向,包含安全、慢行、功能、环境、空间、文脉六个主要内容,并且明确了街道设计内容在法定规划中的落地方式。最后,李锴所长分享了上海圆明园路、愚园路、虹口区天潼路等多个实践案例,生动展示了活力街道的塑造方法。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李锴所长
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章瑛处长做了题为“南京河西新城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实践”的报告,详细介绍了南京河西新城的规划过程、建设亮点及目前发展动态。河西新城是南京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先整体规划后组织实施建设的区域,并正逐步建立“指标、规划、技术、管理、政策、行动”于一体的管控体系。河西新城区绿色生态示范城建设的亮点则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机制创新,形成低碳生态全周期管理体系;第二,理念创新,强调本地平衡的建设模式;第三,技术创新,发展国际和本土结合的适宜技术;第四,成效创新,建成高标准、多样化低碳生态项目;第五,公众参与创新:生态发展从社会教育普及做起。
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管委会章瑛处长
会场花絮:参会代表